自動化的脫胎換骨術
??
數字化,正在成為工業(yè)轉型的關鍵要素。而在工廠現場,它則是通過硬件和軟件的嵌合,不動聲色地帶來了全新的形態(tài)。這其中,原來就和平相處的電氣、自動化和軟件,經由物聯(lián)網和數據分析的催化,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力量,從而推動了綠色智能制造的大發(fā)展。
而用戶的價值觀,則一手推動了自動化的進化。
自動化與電氣的融合
早期的自動化,電氣占了很大的比重,尤其是檢測、調節(jié)控制等部分。在當時機器人和PLC用量還很少,很多場景就是電氣回路,靠電芯能力來控制。
而隨著PLC的誕生,也就是莫迪康Modicon的PLC誕生而開始,自動化迎來了大發(fā)展。由于電氣具有簡單、抗干擾強的一些獨到優(yōu)點,仍然保持了強勁的生命力??梢哉f,中低壓配電與自動化系統(tǒng),一開始就有著先天性的結合點,二者有著強勁的連接通道。
隨著自動化進程加速,信息化也接踵而至。DCS/PLC等自動化產品,讓現場人工操作大幅度減少。在完成了現場的自動化改造之后,閥門由手動開啟變成了自動開啟,通過人工現場測量的手工抄表改成了智能上傳,信息化也同步開啟了它的旅程。眾多信息管理系統(tǒng),小到維修工單,大到資產管理,各種流程的信息,都進行了集中性的管理。既實現了從現場數據的自動采集,而工作流程也被有效地打通,自動化與信息化的結合,大大減少了人工操作,提高了運維效率。
從傳統(tǒng)自動化與信息化的階段,人們的決策受限于很多的數據孤島。電氣系統(tǒng)、自動化往往是分開的,信息化系統(tǒng)也自有一套架構。這些子系統(tǒng)之間,很少建立聯(lián)系。而在當下,工業(yè)領域正在堅定地向數字化轉型發(fā)展。從某種意義而言,可以看成是一個高級的自動化。原先的自動化,更多的是把人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;而現在,數字化把一些腦力勞動也解放出來,讓機器來實現,從而大大增加了工業(yè)智能化。
由于計算、通訊的能力都得到加強,數據開始加速流動,不同來源的異構數據,終于找到了融合點。電氣、自動化、各種軟件系統(tǒng),都需要綜合到一個高級自動化的戰(zhàn)略平臺。而其核心價值的實現,正是靠工業(yè)軟件的應用。然而這種融合,并不能單純靠外部購買,來進行組合。蘋果手機優(yōu)良的性能,并不在于它的硬件本身,而是因為硬件和軟件,都進行了一對一的優(yōu)化。這就是“數字原生態(tài)”的力量,只有從底層就開始的融合,才能產生最大效果的優(yōu)化。
與此同時,過程自動化與配電管理,也正在進行深度打通。它將電氣設備、自動化和軟件,也就是軟件、硬件都囊括在里頭。
電氣與自控,既可以在做好安全的控制的時候,實現能耗的優(yōu)化;也可以更好地與流程模擬軟件如PRO/II的融合,實現工藝最大的優(yōu)化。這二者都是流程行業(yè)最為看重的效率提升的主戰(zhàn)場。這兩個現場級的融合,使得子系統(tǒng)需要有更強勁的連接能力和自洽關系。
電氣、自動化和軟件三者在一起,就像是水、面和酵母。當酵母開始發(fā)力的時候,電氣與自動化的融合,形成了更大的蓬勃之勢,而軟件正在重塑硬件的特性。這三者比例是一個動態(tài)調整過程,但三者并非替代關系,而是兼容向上發(fā)展的深層嵌入??梢哉f,軟件的一個重要屬性,就是提升硬件的價值。每一個自動化廠商,都無法忽視這一點。如施耐德電氣在完成生產整合之后,目前已經擁有大概數百種軟件。這些無處不在的軟件,將傳統(tǒng)部門割裂之間的縫隙,逐一填滿。數據的自由流動,改變了自動化的形狀,改變了硬件特征,也改變了用戶的業(yè)務效率。
硬件更加智能,為物聯(lián)而生
數字化的基礎是數據。數字化拼的是對數據價值的挖掘,如果數據收集上來沒有分析產生洞察,來影響生產決策,那數據就是死的。而數據來源最多的地方,還是來自于設備。電氣設備現在也開始走向強大的通訊功能,一個開關設備,既可以連接網線,也有USB接口,現在還可能看到無線WIFI等。底層的硬件激活,后續(xù)的自動化和信息化,將有著更大的空間。
控制系統(tǒng)正在發(fā)生變化。硬件紛紛武裝,實現鳥槍換炮。傳統(tǒng)的工控機或者PLC這些硬件產品的數據,都要跟物聯(lián)網結合。許多數據或者以邊緣計算的方式,或者上云。這使得,工控機、PLC、變頻器等,都需要提供上云的接口。很多自動化系統(tǒng),包括電氣設備,都在追求“一鍵組態(tài)”。組態(tài)方式只需要調用,而無需通過通訊軟件來定義接口。這使得現場調試時間,大幅度縮減。
這背后,其實是專業(yè)知識的復用。許多新興的知識專家系統(tǒng),包含了諸多決策支撐軟件,直接與硬件結合在一起,離不開現場部署的工控機和邊緣網關。這種以知識復用為特點的“邊緣自動顧問”的形態(tài),是傳統(tǒng)自動化硬件最需要跟上來的一種思維。
智能制造最大的一個落腳點,就是IT與OT融合。從數據流向來看,是從OT上升到IT,再返回下沉到OT。這種流動,過去自動化也一直在發(fā)生。從表面看上去,這只是服務器和云的差別。但在本質則大為不同,一個是時效性,一個是計算性。工控機不僅僅把數據采集過來,而且要學會分析,有的用于計算分析,有的用于簡單呈現。因此工控機、PLC等控制器,不僅僅是承上啟下要具備智慧的功能,把正確的信息,在正確的時間、正確的地點,用正確的方式傳送到正確的工位(人),同時實現感知和反饋,形成有效的閉環(huán)。?
施耐德電氣的Modicon M262 PLC體現了這種發(fā)展的方向和趨勢。邊緣控制這一層,它的邊界或者它對上和對下的拓展的速度和寬度,很好地適用了IOT時代。M262 PLC對上可以通訊,直接上云;對互聯(lián)互通的同級產品層,它又起到一個很好的邏輯控制與運動控制控制器的效果。
這些技術發(fā)展使得傳統(tǒng)的對于PLC、工控機、包括一些安全模塊等硬件的定位邊界,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,逐漸統(tǒng)一化,或者邊界變得更加模糊。
而這些變化,也帶動了產品設計的變化??紤]到硬件跟云的結合,以及物聯(lián)網的連接通訊要求,自動化供應商在設計控制系統(tǒng)的時候,也開始直接與微軟等云基礎設施提供商 進行對話,在標準層面為硬件做特殊的一些應用開發(fā)。而在之前,都是通過第三方進行交涉。這意味著,OT與IT的融合,在底層上正在追求著最徹底的融合。
而各種自動化系統(tǒng)、電氣設備,哪怕是開關,都需要留有數據接口和必要數據處理的功能。底層,已經敞開懷抱,迎接軟件的融合。
從控制系統(tǒng),轉向數據流
在完成了信息的采集、存儲,然后信息流的打通之后,必然有一個非常強烈的需求和數據的分析。例如,對設備運維而言,或者是基于嚴格機理模型的運營優(yōu)化策略,或者是針對工藝生產的參數結合起來,通過先進過程分析等軟件使得生產效率達到一個全裝置的最優(yōu)。還有一種,則是目前正在走熱的基于大數據分析。這三種不同的方法,都能夠使得設備在出現了明顯故障之前,提前介入。這比過去的生產運營方式有了一個極大的提升。這其中,數據驅動,都起到了明顯的杠桿作用。
在傳統(tǒng)的自動化和信息化架構中,存在著很多中間層的夾板。例如運營、績效和質量管理,可以看成是制造執(zhí)行系統(tǒng)MES的三大最基本的功能。然而,如果最底層數據,無法到達這一層,那么運營本身的計量,就會大打折扣。
數據正在成為比控制系統(tǒng)本身更引人注目的焦點。以前談論軟件系統(tǒng)或者自動化,往往都是基于一個項目。而現在數字化轉型,往往都是從一個工廠甚至一個集團的視角。過去PLC或者控制系統(tǒng),往往是整個項目的核心,而現在走向了以數據流驅動的業(yè)務為核心。
換言之,從大的數字化項目來說,PLC已經不再是核心,更重要的是關注于整個廠區(qū)如何布控、機器如何運行、能耗如何管理。當這些本來各自鎖在自己房間里的數據,自由闖過信息系統(tǒng)的墻壁,匯聚到大堂的時候,數據大合唱有了全新的旋律。
以最常見的水泥行業(yè)為例,其生產總成本的60%以上,都來自能源消耗。水泥是建材行業(yè)的能耗之王,該行業(yè)能耗約占全球的2%,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占到了全球的5%?,F在,中國已經正式宣布,要實現“2035年碳達峰、2060年碳中和”的艱巨目標。這股刀片般鋒利的倒逼寒意,水泥行業(yè)會最先感受。祁連山水泥廠已經率先行動起來。以前生產中經常面臨著這樣的困難:能源消耗和生產進度,二者就像是用兩種電報密碼同時發(fā)送過來,無法溝通。管理層就算是明明知道能源有浪費,卻由于無法實時獲悉設備的運行工況而無可奈何。而設備運行的優(yōu)化,更是靠經驗吃飯。以熟料燒成環(huán)節(jié)為例,窯操作員往往需要同時觀察多達上百個工藝參數的動態(tài)情況。一旦有變化,就要在數秒內做出判斷,并給出調節(jié)指令。這種靠著老師傅的心氣和經驗,來把控最優(yōu)生產的方式,已經走到了死胡同。即使自動化控制系統(tǒng)再先進,也于事無補。
水泥廠的管理層已經意識到,只有將監(jiān)測水電煤氣的能源管理系統(tǒng),與自動化設備的數據完全打通,讓設備處于最優(yōu)的運行狀態(tài),才能真正打開節(jié)能密碼。最后按照這種思路的上馬數字化系統(tǒng),使得熟料標準煤耗下降1公斤,而工序電耗則下降0.7度/噸。而上線三年,從來沒有發(fā)生過由于誤操作而導致的失控狀態(tài)。自動化與能耗的功效如雙劍合璧,力出一孔。
客戶關注的不再是過去能控制多少點數,而是從硬件上獲取的數據,特別是生產一線的數據,所帶來的價值。既然業(yè)務驅動的數據流成為核心,硬件也需要適應這種變化。無論是變頻器、觸摸屏的性能設計和安全認證,都要圍繞著數據流的聚散而發(fā)展。
不僅僅是裝備升級、線控系統(tǒng)升級,而是利用大數據資源,實現有力的輔助決策。水泥工廠將不再是一個完全依賴于人組織生產的工廠,而是一個復雜的人機組合的智能混合體。
軟件粘合,成就混合控制系統(tǒng)
快速消費品如食品飲料CPG 以及醫(yī)藥等行業(yè),往往呈現了一種混合型的生產形態(tài)。前端處理是流程工藝,涉及到DCS控制系統(tǒng),多用于模擬量控制;而后邊工序的包裝和物流,則呈現離散特征,需要可編程控制PLC來完成邏輯控制、順序控制等。這兩種不同的控制器,本來就像是兩個試管,一個注油,一個注水,各有分工,并不相同。一種實時性要求更高,常于單機控制;一種比較封閉,強調多設備協(xié)同,與機理模型配合多。
要想讓混合型行業(yè)的工程和調試方面,更加有效率,就需要有一個平臺,兼顧DCS和PLC的優(yōu)勢,這也正是對控制系統(tǒng)柔韌性的一個考驗。同一套軟件編程平臺,正在起到這樣的作用,就像U型連通器一樣,DCS和PLC的功能,被連接在一起。施耐德電氣發(fā)布的EcoStruxure過程控制專家,正是這樣一個連通器式的控制系統(tǒng),它吸收了PLC和DCS的特點,實現了各自的優(yōu)勢。無論是前端的流程特性,還是到后端的離散特性,都可以有一個全套的解決方案。
DCS和PLC這兩種控制器的界限在逐漸模糊,由一套基礎技術架構形成產品系列的時代正在到來。而配套的軟件,也逐漸有了更多的共同點。
數字化交付
如果說前面三個角度都是顯微鏡的微觀能力,那么對于經營者而言,更要有一種望遠鏡般的長焦能力,那就是實現工廠的數字化交付。這是從更長的工廠生命周期來看,企業(yè)的萬千要素集合在一個框架之下,在過去這一般是有幾十個孤立的系統(tǒng)相互嵌套而成。它也意味著需要將現場如此眾多的硬件和軟件,都由同一個架構來駕馭,這一度是一個烏托邦式的理念。
但作為一個數字化的結果,平臺式的數字化交付的出現,卻是水到渠成。平臺就像一棟樓房的鋼筋骨架,多姿多彩的空間布局,都可以在上面自由完成。自動化平臺決定了所有附著在上的子系統(tǒng),具有先天的自洽性。
而現在,借助于軟件的連接,和對于數據自由流動的需求,企業(yè)用戶需要將各種維度的信息系統(tǒng),進行連通式的管理。平臺化,將具有一個最重要的選擇。
一個工廠的誕生從設計端的三維工廠開始設計,然后通過建造方,最后才轉交到業(yè)主進行運維服務。這其中,涉及到不同的組織,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切換,中間必然有大量的設備信息、備件信息、施工信息等的流失。過去一個中等規(guī)模的石化工廠交付的時候,可能是好幾卡車的資料。圖紙數據量是非常大的;而且這些圖紙資料存檔的數據,在交付之后,很難維護。由于裝置不斷在變,經過一兩年之后,不管是IT系統(tǒng),還是圖紙資料,裝置數據的準確率會衰減得厲害,大概只有50%的準確率。沒有望遠鏡,還真找不到這些草蛇灰線。而數字化交付,則試圖一統(tǒng)信息流,讓不同節(jié)點下的數據,都能重新組合。工廠建造軟件在交付工廠模型的時候,同步留下一個數字孿生空間,與其它許多供應商提供的數字孿生設備,有機地在數字世界,形成邏輯自洽。當運行過程中,圖紙文檔等靜態(tài)數據,與控制系統(tǒng)的實時動態(tài)數據,可以有效地動靜結合,從而為業(yè)主提供最大的價值的數字工廠。
這是一場雄心勃勃的嘗試。而這些,都需要一種平臺化的支撐。
用戶并沒有浪費更多的時間,他們想用一個平臺,來統(tǒng)一斑駁多樣的設備和系統(tǒng)草蛇灰線,成為了建造數字工廠的最大推動力。用戶也開始遷移,而既有品牌的粘性,業(yè)已形成的價值觀認同,也加快了集成的速度。如傳統(tǒng)的制藥行業(yè),由于以前使用Intouch的SCADA軟件,已經融合到生產系統(tǒng)中去。而現在,隨著這些軟件升級為系統(tǒng)平臺(AVEVA),同時帶動底層控制系統(tǒng)如Modicon PLC的同步跟隨,就可以無縫切入到基于軟件系統(tǒng)的EcoStruxure過程控制專家??梢哉f,“軟件先行,硬件同步,平臺打底”的整體解決方案,更容易正中用戶心懷。
隨著對于數字化轉型價值的預期,用戶要求的方案,往往都是電氣設備,自動化系統(tǒng)、設備、軟件的聯(lián)合方案。只有通過咨詢顧問式的能力,提供整體方案,才會讓用戶的數字化工廠的預期,有了更清晰的判斷。這是一種集成的優(yōu)勢,也是傳統(tǒng)自動化廠商正在優(yōu)化的腳步。
小記
開創(chuàng)了世界戲劇三大表演體系的德國戲劇家布萊西特(Brecht)曾經說過,提倡進步的人們,對于已經存在事物的看法往往過于膚淺 。換句話說,新生事物來臨的時候,我們往往給予神奇的天外飛山的力量。然而在那些傳統(tǒng)的基本盤,也有著巨大的成長生命力。事物都在自我進化。脫胎換骨,自動化本身正在快速奔跑,依然是數字化工廠大浪中的關鍵中堅力量。